網紅數據造假再被熱議 誰把它做成了一門大生意?
2019年6月,北京警方偵破一起利用非法App惡意刷量、流量造假的刑事案件。涉案的是一款名為“星援”的手機App,而它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為微博用戶提供數據造假服務。
這并不是個例,網紅數據造假的現象幾乎無處不在。在中國最熱門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一個普通的用戶,也不免收到“漲粉”廣告的私信。在這樣的廣告上,點贊、評論、明星超話影響力、視頻播放量均明碼標價,400塊錢擁有十萬“僵尸粉”,做個網紅不再是個夢。從社交平臺到社區電商再到直播、短視頻平臺,這些虛假數據的買賣屢見不鮮。
讓自家偶像的微博點贊、評論和轉發破億是粉絲們心知肚明的暗箱操作手段,網紅們同樣可以借由這樣的App和非法機構制造假數據、控制輿論導向,這在互聯網世界稱為“控評”。微博亂象叢生的數據作假不僅讓普通網友迷惑不堪,更讓商家的營銷費用打了水漂。
根據Mediakix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各品牌市場營銷人員在網紅營銷支出的費用上將達到85億美元,預計明年該項支出將突破100億美元。
不過,網絡安全公司Cheq和巴爾的摩大學(University of Baltimore,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分校)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包括購買粉絲以及雇人刷贊或刷評論等網紅欺詐現象,今年將使廣告商蒙受13億美元的損失,這一數字預計明年將增長到15億美元。
受Cheq公司委托撰寫了這份報告的巴爾的摩大學教授、經濟學家Roberto Cavos分析,在一萬名網紅中就有25%存在“買粉”行為。另一項針對800家營銷機構和品牌商的調查發現,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司都曾與擁有虛假粉絲的網紅合作。諸如此類的統計數據,讓Cavazos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贊助內容的互動活躍度數據中,有50%是假的。
中國的情況也并沒有好到哪去?!度嗣袢請蟆泛M獍嬖?018年發布一篇名為《“網紅”產品應真紅》的文章,借用自媒體人阿尚叔的研究數據抨擊了當下中國網紅的數據作假行為。阿尚叔在其推送文章中對中國時尚類公眾號榜單50強提出數據質疑,利用數據監測工具Kolrank對這50個賬號進行了數據監測,結果令人大跌眼鏡,50個賬號內至少有11個數據存疑,在文章推送后的數據正常走向中,這些賬號的文章數據卻在某些時段出現閱讀量和評論的巨大波峰。
據封面新聞報道,有專家指出,各類刷量平臺在我國已超過1000家,刷量產業的人員規模累計達到900多萬。從地下某個刷量平臺訂單信息來看,在整個行業中,被刷最多的數據依次是:文章閱讀量、電商評價。
在網紅行業中,網紅的收入通常取決于他們的粉絲數量。擁有數千萬(合法來源的)粉絲的紅人,像Chiara Ferragni這樣的頂級時裝博主,據說發布一條帖子可以讓她賺到1.2萬美元,而目前在抖音擁有2905萬粉絲的“帶貨大王”李佳琦一條抖音視頻的報價驚人地達到80萬元人民幣。
網紅市場競爭激烈,頭部網紅才是品牌們真正爭搶的對象。Cavazos指出,除了購買活躍度,一些網紅還發布虛假的贊助內容,“目的是欺騙品牌商,讓他們相信自己有可靠的業績記錄,并為自己找到未來的雇主?!比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報道稱,希望獲得品牌代言機會的網紅界新人常常會采用這種策略。這在中國同樣存在,許多初出茅廬的網紅會用幾百塊購買幾萬“假粉絲”便可在品牌商那里要來試用產品,并表示自己在與該品牌合作,借此增加真實粉絲量。
一位網紅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訪時表示:“這些網紅會采取某種表達方式,讓人們以為他們與這個品牌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Cavazos還說道:“(網紅欺詐)還帶來了其他相當高昂的間接成本——尤其是對信任的侵蝕以及對品牌形象的潛在影響?!?
品牌面對這樣的問題會擔心自身的品牌形象受損,網紅們也面臨牌和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危機。美妝巨頭歐萊雅集團便對此做出對策,歐萊雅旗下Active化妝品部門開始尋求與那些粉絲數在一萬人左右的“微型網紅”(micro-influencers)合作。歐萊雅認為小型網紅乃至微型網紅數據造假的概率更小,與他們合作成本低且安全。
某微博百萬級博主向BoF時裝商業評論透露,中國網紅數據作假其實比較常見,但品牌加大力度監管,讓許多博主不敢肆意妄為:“歐萊雅等品牌方都會使用類似Ad Master的第三方公司監測數據,一旦數據出現問題,出問題的博主將被打入‘黑名單’,品牌要用誰,都需要經過采購方和媒體確認,(這些網紅)是否在黑名單上?!?
雖然網紅欺詐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要全面衡量這個問題的影響范圍還是很困難。
各大品牌商正在采取措施,打擊網紅欺詐。去年,聯合利華的首席營銷官Kth Weed表示,對于已經發現存在粉絲造假行為的網紅,聯合利華將停止與他們合作,以便“提升透明度,幫助根除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不良風氣”。
品牌采取措施,平臺同樣在打擊,但這樣的力度是否起到遏制的作用呢?政府和社會的監管力度似乎更大。
今年8月3日,擁有2.5億用戶的“種草”社區小紅書相繼從安卓各大應用商店、蘋果App Store下架,回歸時間和下架原因卻無人知曉。2013年成立的小紅書迅速成長為家喻戶曉的社區電商平臺,隨著成長,這款App也不斷被爆出虛假內容、刷單刷量、銷售違法違禁產品等問題。小紅書在7月17日發布的反作弊報告稱,平臺正在對這些違規帖子進行處理,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筆記多達4285篇。
而不久前的7月,央視財經頻道報道了抖音平臺上所謂的“網紅”帶貨的銷量存在嚴重造假的問題,致使平臺大力打壓類似賬號。某抖音網紅M機構員工Coco Yang表示:“數據造假過分嚴重的博主會被抖音封號。刷數據也并不適合網紅長線發展?!?
但在這個網紅當道的時代,對內容工作者的錯誤認識,讓許多人萌發“成為網紅,一輩子不愁”的想法。一個網紅的成功需要多方力量,而一個網紅的數據作假行為也顯然不是一人所為。平臺、MCN機構和公關同樣脫不了干系,他們合力推動著這個商業模式的運作。
在網紅這個職業興起后,西方更多稱其為影響者、意見領袖,而部分網紅借用投機取巧的手段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同樣需要考慮自己對社會的影響成為真正的意見領袖,不然受傷害的不僅是消費者和品牌還有自己長線的網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