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飆漲下游紡織企業再次陷入困境
4月至今,鄭棉主力連續合約最大漲幅已達到56.42%。同時,國儲棉銷售底價亦在不斷上調,這使得下游紡織企業再次陷入困境。
目前國儲棉的投放量每天僅有2萬噸,遠遠低于市場此前預期,而棉紡企業又多處于低庫存狀態,短期內市場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致使棉花期、現價格攜手上漲。
棉價的暴漲暴跌對紡織行業傷害巨大,從行業的角度上看,也希望棉價能夠保持相對穩定。
進口棉資源投放結束,國儲棉成交價日趨攀升,購買困難,已造成大部分企業停產、半停產,而且勢態正在不斷擴大。
同時,國內商品棉將近售空,國儲棉競爭激烈,其主要原因是投放量太少,實際投放量不到國家發改委承諾的40%,從而引起紡企恐慌且競爭加劇,企業出現‘等米下鍋’的局面。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國家儲備棉輪出有關安排》,確定本年度國儲棉輪出交易時間為5月3日至8月31日。
公告指出,正常情況下每日儲備棉掛牌銷售數量不超過5萬噸,具體輪出數量以實際成交為準。如一段時期內國內外市場價格出現明顯快速上漲,儲備棉競價銷售成交率一周有三日以上超過70%,將適當加大掛牌銷售數量。
實際拋儲過程中,有時一天的成交量還不到2萬噸。而此前棉價已充分消化了單日拋儲5萬噸的消息,結果預期出現變化,于是棉價大幅反彈。
以6月30日為例,國儲棉成交量僅有18026噸。與之相對應的是,當天鄭棉主力合約上漲了4.49%。
由于目前紡織企業普遍處于低庫存狀態,其參與國儲棉拍賣熱情相對較高,今年5月國儲棉成交率超過97%,這也觸發了前述“適當加大掛牌銷售數量”的條件。
但國儲棉并未就此放量出庫,日均成交量仍始終維持在2萬噸左右,而這正是紡織企業近期所一直詬病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是有限的供給量,另一方面紡企還要面臨著中間商的競爭。
很多貿易商,以及擁有倉庫的流通商,看到棉價不斷上漲,于是也參與到了國儲棉的競拍當中,這使得很大一部分儲備棉并未直接進入到紡企手中。
仍在“等米下鍋”的紡企,無奈之下只能向發改委等部門求救。
國儲局現在仍有近1000萬噸的儲備棉,那為何仍要“擠牙膏”式的拋儲?